Monday, June 21, 2010

留住人才,加强马来西亚的竞争力

冯镇安博士

国家经济咨询理事会最近发表有关新经济模式的报告指出,“我国并没有培养人才,反而正让人才外流”。报告又说,目前,有大约35万名马来西亚人在海外工作,其中半数以上拥有高等教育学历。反观马来西亚,百分之80以上的劳动力,只拥有马来西亚教育中学文凭水平的学历,而他们的薪金继续受到压制,因为我国很容易雇用到外劳,此外,他们也面对好比补贴和价格管制等的其他障碍。

这篇文章是要专注探讨令人担心的人才外流的一些现象。我认为,这种趋势将会严重挫败我国要攀上高收入经济体的目标。因此,我国应该立刻采取一些步骤,克服这些挑战。

1. 人才外流的开始

人才外流并不是新的现象,但是,全球化,以及信息科技的迅速成长,加速了人才外流的情况。马来亚人(1963年后称为马来西亚人)在1957年国家独立, 并且成为共和联邦成员国后,开始离乡背井前往海外深造和升学。当年,我国的大学教育是很有限,只有设在吉隆坡和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许多有抱负和优秀的年 轻人由于能够掌握英语,而纷纷选择前往英国、澳洲以及其他英语系社会的国家升学(无论有没有获得父母的财务援助)。后来,各项援助计划,例如科伦坡计划和 共和联邦奖学金推出后,进一步强化出国深造的现象。自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以来,在我国一些机构,好比玛拉、公共服务局、国家能源公司以及国家石油公司提供 奖学金下,我国成千上万优秀的学生被保送出国接受高等教育。

这些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有的选择留下来工作,因为那里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有些选择留在外国,原因是他们比较喜欢异乡的新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而有的马来西 亚学生,好比女性则嫁给当地人而不得不留下来,因为在马来西亚的法例下,她们的子女不能成为马来西亚公民或永久居民。

2. 人才外流比预计中更加严重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60年,旅居海外的马来西亚人只有9,576名 ,而当年世界登记的移民总数是平均每个国家 38万2千912 名。到了 2005年,世界登记的移民总数增加到平均每个国家 91万9千302名,提高了 2.4 倍。然而,过去 45年来,马来西亚的移民人数则激升到 148万9千168名,增加了将近一百倍。

在1981年,在澳洲定居的马来西亚人是 3万1千589名,到了2007年,人数则增加到 9万2千337 名 (参阅表一) 。1981年定居英国的马来西亚人是 4万5千430名,而到2007年则增加到 6万1千人。移居美国的我国人数变化最大,在1981年只有1万1千零1名,但是,由于美国积极引进杰出的专 才,到了2007年,移居美国的马来西亚人数激增到5万4千321名。同样的,邻国新加坡也大量招揽马来西亚专才,移居到该国的马来西亚人数,从1981 年的12万零104名,增加到2000年的30万3千828名。

表一: 在海外的马来西亚移民形势


从整个数据看来已是严重的现象,但对移民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更加令人担忧。

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在1990年,接受高深教育的马来西亚人定居于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的人数达到大约7万2千649名,其中移居澳洲的人数最多,共有 3万4千716名, 接下来是美国,1万2千315名,以及英国9千812名 (参阅表二)。最新的数据显示,在 2000年,接受高深教育的马来西亚人定居于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的人数,增加了40.84%。2000年,留在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的马来西亚大学毕业生人数共有10万2千321名,占了移居这些国家的马来西亚人总数(13万2千468)的77.2% 。 (参阅表三).

表二: 接受高深教育的马来西亚人定居于“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形势


表三: 2000年接受高深教育的移民定居于“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的人数


而我国失去的是哪些大学毕业生?

以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的外国出生医务人员的数据为例子:在2000年我国的医院严重缺乏护士和医生的时候,却有7,431 名马来西亚护士、 4,129 名医生、 652 名牙医以及 798 名药剂师在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工作 (参阅表四)


表四: 2000年在“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的外国出生医药人员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目前对高科技的殷切需求与日俱增,导致美国需要大量的科技研究员,进而加剧了从发展中世界(包括马来西亚)的专才移居美国的趋势。表五显示,在 2003年,共有 7,955 马来西亚的科技研究员在美国工作,而留在我国服务的科技研究员人数只剩下 1万零419 名。


表五: 2003年受聘于美国的科技研究员


3. 不光是我国损失人才

然而,在全球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必须指出的是,不光是马来西亚的顶尖人才流向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

表三显示,也是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成员国的韩国,有88万5千885名公民移居该组织的其他成员国,其中65万2千894人 (73.7%)是大学毕业生,占了韩国总人口的大约 1.39%。印度则有150万人移居“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其中 69.0%是大学毕业生。 

即使比马来西亚富裕,但面积小很多的邻国新加坡,在2000 年也有6万7千560 名公民移居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其中 5万零19名是大学毕业生,占移民总数的74%,比马来西亚稍微低。从大学生移民对总人口的比例看来,新加坡流失的人才,显然比马来西亚还要多,因为在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的大学生总数,新加坡人占1.24%,马来西亚人只占0.44%。难怪新加坡目前还在想方设法,招揽长堤彼岸的优秀马来西亚专才。

此外,表三显示,也许,印尼和泰国“出口”到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人口和劳动力中占比较高的比例,但是只有大约 40% 的移民曾接受高等教育。主要原因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只有少部分能够掌握英文,因此,他们要加入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的高科技工作行列,面对很大的困难。

表四也显示,不光是我国流失医药人才。菲律宾目前有 11万零577名护士以及1万5千859 名医生在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定居。此外,来自台湾的5千332 名医生, 香港的 2千798 名医生,甚至来自新加坡的 1千356 名医生也在这些国家落户。至于科技研究员,表五显示,在 2003 年,移居美国的中国科技研究员共有15万8 千524名 (占国内科技研究员总数的17.5%),越南研究员有 4万4千236 名 (等于国内科技研究员总数的4.5 倍),香港研究员有2万6千602 名 (等于国内科技研究员总数的2.1 倍)。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千上万移民相比,在美国工作的7千多名我国科学工作者人数,实际上只是小数目。当然,我们不应该因此而感到安慰。

表三、表四和表五的数据,说明了21世纪的全球环境、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拥有的先进设施、蓬勃的社会机制、世界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以及欣欣向荣的市场,都是吸取发展中世界专业人士的强大天然磁场。

4. 然而我国获得了什么?

我国目前拥有大约 250万名非熟练的合法和非法外劳。其中有大约65万名在制造业工作,其次是在建筑业工作,有大约30万名。另外有22万名当家庭女佣,其余的则分别在服务业、园丘业和农业领域工作。光是服务业就雇佣了大约40万名外劳,他们主要做侍应生、保安员、普通工人和清洁工人的工作。

我国对非熟练外劳习以为常的依赖,已经深化,并达到许多制造业工厂以及棕油的出口(例如森那美、 IOI集团和KLK等园丘),因为没有他们工作而必须停止运作的程度。根据万达镇商业大楼的一名执行人员说,餐饮业目前有高达90% 的工人是外劳。因此,我们现在向他们点菜和点饮料时,无法以马来文、华语、英语或任何我们所通晓的语言和他们沟通,已经不再令人感到出奇!

结果,我国获得到底是谁呢?


表六: 在马来西亚的移民原籍


表六显示,在2000年,共有62万7千700名印尼人在马来西亚工作,菲律宾工人共有12万4千600名,孟加拉国人 5万5千200 名,中国人 5万3千500 名,而来自印度的工人有 4万8千名。虽然资料没有说明这些工人的技术水平,但是,假定他们当中有许多的专业人士,那可是天真的想法。

表六也显示,在2000年,只有 5,750 名美国公民; 8,800 名日本人; 3,100 名澳洲人以及 1,250 名纽西兰人 (都是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成员国的公民)在马来西亚定居。同样的,资料没有说明他们的技术水平,但是,我们可以说,他们大多数是在制造业和服务领域工作的专才或专业人士。

这符合国家经济咨询理事会最近发表有关新经济模式的报告内容。这份报告说,我国的专才人数,在2000年有将近 9万名,而到了2008年,专才人数减少了将近半数。结果是,“我国缺乏具有活力的专才,去推动马来西亚开展更高的加值活动”。

表三到表五显现的趋势,说明我国的人才外流现象是严重的。表六显示,我国正在设法招揽回国服务的专才,却没有回来。当然,表三到表五也说明,不光是我国流失人才。

我们是否能够因而有充足的理由感到安慰?我认为不能。因为其他国家已经采取步骤,想方设法纠正问题,然而,我国还是无动于衷,完全没有试图去解决所面对的挑战。

5. 为什么马来西亚会流失人才?

这个问题已经受到广泛的讨论,不过,让我概述我国流失人才的原因。

法例问题

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叙述一样,在马来西亚的法例下,一名马来西亚女性在海外嫁给了非马来西亚人,她所生下的孩子不能获得马来西亚公民权,甚至不能享有永久居民的地位。这造成大批的专才,不得不选择定居海外,而不愿回国服务。

我记得,拿督赛诺鲁查曼 (一名退休的马来西亚大使) 上个月在一项晚宴上告诉我,他的女儿是在公共服务局保送下前往都柏林攻读医科,她经过多年的努力后,考获了医药专科学位而成为专科医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她嫁给了一名挪威同学,她所生下的孩子被列为马来西亚非公民,而不能回国服务。拿督赛诺鲁查曼眼眶充满着泪水说,虽然曾经出任大使,他从来没有感到这么的无助,因为他无法向女儿解释为什么马来西亚不能接受他的子女….

对于数以千计返回马来西亚服务的专才的外国籍配偶,她们的命运如何呢?她们本身可能是医药界专家、出众的科学工作者或很有经验的教师,但是,她们甚至不能享有永久居民的地位,而且也不获准在我国 – 丈夫的国家工作。

教育机会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之前,大量的马来西亚人为了子女的教育而移居外国。由于实行固打制和财务援助的问题,马来西亚人(尤其是非马来人)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很有限。不过,自从实行1996 年私立大学法令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机会迅速扩大。政府设立了高等教育贷学金计划,为所有学生,包括来自独立中学的学生提供财务援助,以及为所有卓越的学生开放公共服务局的奖学金后,所有有意继续升学的马来西亚学生,现在已经可以在国内实现他们深造的梦想。

虽然仍然有许多马来西亚人出国深造,但是,他们现在是因选择而出,而不再是非出国不可。

国内的社会政治问题

在这个地球村的世界,马来西亚人不断的接触世界环境。我们经常通过电视和媒体,看到、感受到和听到有关第一世界的生活方式、第一世界的民事社会结构以及第一世界的社会机制。许多马来西亚人对我国的社会政治机制运作不理想而感到失望,他们经常受到我国多元宗教和多元种族的背景存有的许多敏感问题所限制。

美国歌手碧昂斯曾经获准在吉隆坡演出,但是,由于一些人提出抗议而导致她不被允许进入我国。当然,她还是继续前往印尼演出,而且在雅加达吸引的广大群众创下了纪录。很多马来西亚人不能接受这种社会生活受到限制的例子,必然产生了外国(或许长提彼岸)的月亮比较圆的心理。

当然,马来西亚从来没有和世界其他国家认真建立公共关系,结果,经常受到世界媒体给以负面的报道。在海外的我国专业人士眼里,我国形象受到的破坏的程度更大。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首相纳吉明确地了解这些问题。他目前通过落实新经济模式(包括强调实行以需求为基础的政策,而不是以种族为基础的政策),关键表现指数以及全民的一个马来西亚计划,做出了重大的改革。希望这些改革在今后一年内能够有结果,大大提升人民的“满意”因素,同时减少促成马来西亚人移居的社会政治环境因素。

第一世界的招揽政策

由于目前高科技的蓬勃成长,许多第一世界国家了解到,要攫取新的革兴产品和服务(iPads、 精明电话、纳米产品等)的市场,它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步骤,立刻汇集专才,而不是通过自然的成长。这些先进国 (我也把新加坡和香港列入这个级别内) 实施了有关专才移居的吸引人的政策:

美国: 自由发出雇主赞助签证(H-1B)给拥有至少文科、理科、教育系以及其他学科学位的移民。

英国: 实行以一层极分数为主的移民计划。在这项计划下,移民必须根据年龄、经验和学历获取至少75分。

澳洲: 落实熟练移民计划。在这项计划下,申请者也是根据年龄、经验和学历,而受到评估和打分数。

新加坡: 在接到申请的3个工作日内,就发出雇主赞助工作签证 (计划 1)。在 计划 4之下, 新加坡蓄意招揽全世界的出众专业人士到该国定居。

香港: 欣然的根据分数制度发出工作准证;分数也是根据年龄、经验和学历进行评估。

在这些计划下,许多马来西亚人已经移居到这些国家,并且正在对它们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6. 如何留住和聘用人才?

我国除了聘请非马来西亚籍的专才,传授和丰富我国的专门知识之外,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去留住国内现有的人才,以及吸引在海外的专才回国服务呢?显然的,这是我所要探讨和设法回答的问题。

首先,除了推动新经济模式和一个马来西亚计划所需要的改革之外,我国亦须立刻废除所有性别偏袒法例的障碍,因为它们阻止嫁给非马来西亚人的我国女性专才的丈夫和子女成为公民或获取永久居留权。除非这么做,否则,数以千计的马来西亚专才将永远不会再回国服务。

与此同时,数以千计已经回国服务的马来西亚人的妻子,应该立刻为她们发出永久居留权,甚至公民权,以便她们的专门知识,能够被国家充分使用。

只要取消这些法令,我国就能够立刻扩大人才的汇集。

第二, 我们必须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磋商进行更多的国与国青年交换计划,例如马来西亚-纽西兰青年交换计划。过去几十年来,我国青年不断前往这些国家,现在,通过青年交换计划,我们至少可以开始吸引这些国家的一些青年前来我国。他们开始是作客,过后可能成为我国的专家。

第三, 我们应该摒弃冷战时期的思维而迎接挑战,立刻对工作准证、永久居留和公民权的政策作出改革。政府应该迅速批准雇主为专才申请的工作准证,以便他们能够引进在管理生意或工厂方面所需要的专门知识。此外,当局也应该为我国所聘请的高级专家提供永久居留的地位,因为它们为我国提供的服务,将带来革新,进而为我国人民提供成千上万的高收入工作。

既然我国能够批准成千上万的非熟练劳工,为什么就不能允许跨国公司所需要的工程师、科学工作者以及其他专才进入我国呢?

第四,我国需要重新检讨为吸引专业人士回国服务而落实的奖掖计划 。在人力资源部实行的“专家回归计划”下,每名被批准回归的专才,可以带回两辆免税的汽车 (申请者的累计收入也豁免抽税)。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根本没有提供这些优惠。

我国必须向其他国家的成功例子看齐,例如台湾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为从美国回归的科学家成立了‘新竹科技园’。这些回归的科学家获得科研的地位,以创立事业,而他们的子女获得了教育援助金。台湾因而崛起为信息科技用品的主要出口经济体。韩国模仿美国的研究环境,成立了科技研究所,为回归的专才提供研究拨款以及管理自主的地位。如今,韩国的宽频渗透率达到了96%。即使是中国,也为回归的专才实行了“自由来往”的政策,以及设立特别发展区。

我国应该通过在各国的大使馆,进行鉴定和直接聘请分布在全世界的我国专才,使他们充当我国全球大使网络的部分成员。在他们的支持和进行亲善联系下,肯定有助于大大提升和改善我国的形象。他们当中甚至可以受促请在我国设立基地。如果他们有很好的计划,当局应该为他们提供创业资金以及科研基金,以便协助他们把这些计划转型为产品和服务。

我国现在开始落实这些政策来吸引专才,已经算是相当迟了。

我曾经和在海外的许多我国专才见面,他们向我表示,他们仍然想念马来西亚,而且怀念椰浆饭,我国多姿多彩的多元种族生活方式,以及相当没有压力性质的工作环境。同样的,在亚洲各城市当中,很多日本、美国和韩国专才比较喜欢选择在吉隆坡工作。

虽然目前吸引和聘请专才回国服务,可以说迟了一点,但是,至少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开始推动亲善活动。我国现在应该作出最全面的承诺,落实这些吸引及聘请计划,这样,我国要实现高收入经济体的计划,才得以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完/

No comments: